东汉安帝时期,皇帝年幼,邓太后专权,各地叛乱四起,好不容易平定了叛乱,但又出现了一股羌人,屡屡侵扰西部边陲,其中有一支羌人队伍叫滇零,十分骁勇善战,既而进犯褒中(今陕西省境内),汉中太守郑勤移兵驻防,当时的东汉朝廷因和羌人久战无功不能剿灭,于是就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要把边境难民都迁到三辅(汉朝京畿之地)的地方,并且打算放弃凉州。当时有一个智士,名字叫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县人。此人很有谋略,少时失怙(父亲去世),也是因孝被举荐,后来当了郎中(汉代的官职名),听说这种荒唐事以后,就很不以为然,于是就给新上任的太尉李修写了一封信,详细分析了放弃凉州的弊端及危害。说的有理有据,不得不令人叹服。李修看到这封信后,大为感悟,对虞诩说:“若不是你这封信,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但是想要保住凉州应该用什么计策呢?”虞诩说道:“现在,亮州城内人心浮动,为防止哗变,急需派朝中大臣收罗凉州城内豪杰人物作为部下,再把城内原有的官差子弟聚拢起来,授以不同的官职。对外对他们激励表扬,使他们感激;对内严加控制,以防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一来,凉州有什么可难保的呢?”李修频频点头,入朝再议,并征得公卿同意,取消了放弃凉州的决议。邓骘(邓太后的兄弟)听说后很不乐意,就想司机陷害虞诩。正在这个时候,朝歌(今河南境内)这个地方,有个反贼叫宁季,聚集了几千人,攻杀地方长官,非常猖狂,州郡的官兵都不能剿灭他们,邓骘就想借刀杀人,遂任命虞诩为朝歌长官,命令他指日到任,虞诩的朋友都很担心他,虞诩反而显得很轻松,说道:“志不求安,事不避难,乃是人臣的职分”又说道:“若不遇盘根错节,如何得见为利器呢?”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棘手难办的事,怎么能显出我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呢?随后,虞诩就马不停蹄的直奔朝歌而去。到了之后,他首先去拜见了河内太守马棱。马棱也认为虞诩是一介书生不应接下这个任命,但虞诩胸有成竹,当下给马太守分析了形势,说朝歌这个地方,旧时是韩魏两国的交界处,前面临黄河,后依太行山,离敖仓(古地名)这个大粮仓很近,而青州,冀州这两个地方有数以万计的流民。但宁季这个人,却不知道开仓放粮招募流民,进而劫持库兵,占据城池,这样就切断了天下的右臂,可见这个人胸无大志,不足为患!只是,现在敌人的势力正在兴盛时期,还不能直接与他们争锋,古人说兵不厌诈,希望太守您放宽心,不要在意这件事,我自然有剿灭敌人的办法。太守很快就答应了。虞诩上任后,就开始悬赏招募士兵,而且专门招募那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徒。把招募的人分为三等,上等为好勇斗狠打家劫舍者;中等为偷鸡摸狗者;下等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者。从这些人中又遴选出100多名,当下设酒宴款待,并答应他们戴罪立功。于是,派他们假意投靠宁季,引诱这些贼人到处劫掠,虞诩派兵在各处埋伏守候,等贼众到来时,突击捉拿,剩余的贼人因受到了重创,不敢再出头。于是虞诩又想出一计,偷偷地招聚那些家境贫寒以缝纫为业的男女,让他们给贼人缝制衣物,然后在衣服上偷偷做上记号,答应他们完成任务后,给予优厚的工资,命令他们依计办理。百姓们都很痛恨这些打家劫舍的贼人,所以,纷纷想办法找到贼人,替他们缝补衣物,贼众不知是计,等到衣服缝好了,就到城里东游西逛,但很快都被捕役捉拿,这些捕快也不说明,贼众就感到莫名其妙,非常惊叹,怀疑他们有神明相助,于是剩下的贼人都惊骇解散了。

汉军对羌人归顺后又反叛,攻击劫掠后又迅速撤退,感到束手无策,这时虞诩又献了一条罢黜诸郡兵(地方兵),命令地方出钱买马代替出人之计,使得汉军得选轻骑万余人。之后,在对羌人的战斗中又打了一次大胜仗。邓太后很欣赏虞诩,就提拔他当了武都(今甘肃境内)太守。虞诩率领部下赴任途中,被数千名羌人截住了要道,虞诩用了瞒天过海之计,趁虚冲了过去。这个时候敌众我寡,为了防止敌兵追击,他们每日驰行百余里,每停下来一次,虞诩就命令吏士各做两灶,并且逐日加倍。好不容易到了武都,下属们心里都很疑惑,于是就问虞诩道:“古时候,孙膑行军逐日减灶,最后终于射杀庞涓,报得大仇,今天你命令逐日加灶,并且兵法上说的好,每天行军不超过30里,以防止意外的出现,而你又命令每天行军200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虞诩回答道:“敌众我寡,倘若慢慢的走,一定会被赶上,速行才能远离祸害,我命令你们逐日加灶,无非是想迷惑敌人,敌人见我们的兵灶每天增加,一定认为来了接应的救兵,人多跑的又快,一定不敢再继续追击,所以我们才没有了忧虑,从前孙膑减灶,是故意示弱,我今天加灶,却是故意示强,形势不同,虚实各异,你们又何必多疑呢?”下属们这才明白过来。当时,敌人听说虞诩逃跑了,果然来追赶,又看到对手的兵灶每天增加,于是就退却了。因此部下都很佩服虞诩的谋略。这就是虞诩添灶退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