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g。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二十五宝玺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玺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玺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清乾隆,6.8。

乾隆三年(1738年),民夫在江苏宝应县界首疏通河道时,挖得一方玉玺,立即引起地方官的高度重视,由原任直隶延庆州知州郭浩,呈送江南河道总督高斌,高斌进献给乾隆帝。乾隆帝由材质确定这方传国玺并非玉质,进而确认这方玉玺并非传说中的传国玺。因认为该玺,“古泽可爱,其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篆法又与《辍耕绿》所摹蔡仲平本颇合,而视为完好旧器,藏之别殿”,作为古玩进行收藏。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物品时在乾清宫西暖阁发现,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大清受命之宝”,清崇德,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14cm见方,通高12cm,纽高8.2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位列二十五宝之首。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之用,即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又据乾隆帝《交泰殿宝谱序后》,此宝原是太宗皇太极以来“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其材质洁白温润,盘龙纽线条简洁流畅,技艺纯熟,显示出清前期玉石雕刻的水平。



“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玺,清早期,墨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面15.6cm见方,通高9.8cm,纽高4.9cm。附系黄色绶带及牙牌,牙牌两面分书满汉字“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宝匮”。

“盛京十宝”之一。据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共有御宝二十九方,其中内宫收储六方,内库收储二十三方。此方“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宝即为内库收储者之一,其制作当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



“天子之宝”,清早期,金质,交龙纽方形玺,满文篆书。面11.9cm见方,通高8.3cm,纽高5.1cm。附系黄色绶带及牙牌,牙牌两面分书满汉字“天子之宝匮”。

“盛京十宝”之一,用于祭祀祖先及百神。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崇德八年(1643)十二月二十八日遣大臣阿拜代祭清帝列祖,其祭文中钤有“天子之宝”,所钤极有可能就是这方宝玺,制作当在清太宗崇德时期。此宝的交龙纽及满文篆字的印文风格也与这一时期的金质“奉天之宝”一致,是清前期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


“敕命之宝”,清早期,碧玉质,交龙纽,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1.3cm见方,通高9cm,纽高5.5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以钤诰敕”,而大部分是在敕书上钤盖。清代的敕书分为敕命和敕谕两种。敕命用于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为卷轴形式,六、七品二轴,八、九品一轴。敕谕则有敕任官员、敕谕臣民、敕封或谕告外藩之别。敕书最后都要书明颁发年月日,并加盖“敕命之宝”。“敕命之宝”是二十五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方。


“制诰之宝”,清早期,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14.7cm,纽高8.5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以谕臣僚”,但实际上多是在册书或诰命上钤用。按清朝定制,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则颁发诰命,诰命因发放的对象不同名称也不同,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但不管是“诰授”,还是“诰封”、“诰赠”,都要钤盖“制诰之宝”。据《大清会典》记载:“凡给功臣世袭罔替诰命,分别世次敕书,由该衙门开载功绩,移送内阁,交中书科缮写,送阁用宝,仍行该衙门给发。其子孙承袭时,令该衙门将原给诰敕送阁,中书科填写承袭人名年月,仍送阁用宝。”这里所用之宝,绝大多数是这方“制诰之宝”,此宝是二十五宝中使用较多的一方。



“皇帝尊亲之宝”,清早期,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6.8cm见方,通高6.1cm,纽高4.3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以荐徽号”,主要是为前朝后妃上徽号或尊号时钤用。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加上尊号、徽号,册立皇后、皇太子,册封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应给纸册诰命,中书科缮写,送阁用宝。”其中的加上尊号、徽号时所用之宝就是“皇帝尊亲之宝”,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记载上徽号情况的清代档案中也钤盖有此宝。



“皇帝之宝”,清早期,栴檀香木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5.5cm见方,通高16.6cm,纽高11cm。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以肃法驾”之象征物,故凡清帝行围及驻跸圆明园或避暑山庄时,都要以这方“皇帝之宝”随驾。此外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二十五宝中用得最频繁、范围最广的也是这方木质“皇帝之宝”,诸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及其他重要诏书上均钤用此宝。可以说此宝是清朝皇权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大清嗣天子宝”,清早期,金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7.9cm见方,通高7.6cm,纽高5cm。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也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金质宝玺。《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为“以章继绳”之用,是皇位传接承递的象征。但实际上却很少使用,只在宫中殿堂内的御笔匾额上偶尔钤用。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同样被乾隆帝认为是“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而未被改刻。


“皇帝奉天之宝”,清早期,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面14cm见方,通高15.2cm,纽高11.5cm。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但这只是一种象征,实际上,迄今还未发现钤盖此宝的档案文书,表明此宝极少使用。关于此宝的含义,乾隆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国宝时曾有过如下考辨:“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厘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云命文臣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旨取裁,只沿用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伪袭谬,遂至于此。”指出康熙朝和雍正朝《大清会典》对此宝的认识错误及其原因,并最后将其确定为敬天之表征物。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未改刻而保持原貌。


“雍正御览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8cm见方,通高9.2cm,纽高2.8cm。

此宝制作于雍正元年(1723),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四喜桥梁钮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改做夔龙式,镌‘雍正御览之宝’。钦此。于四月十九日四喜桥梁钮寿山石图书一方,改做夔龙,镌‘雍正御览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该宝是雍正帝继位后首批制作的御用宝玺之一。印纽按照雍正帝的意见进行了改刻,为双夔龙隔桥相戏之状,印体上部呈覆斗形,周边及纽上刻云纹地夔龙。夔龙体态丰腴遒健,细部雕琢一丝不苟,可以作为查考雍正时期寿山石印纽雕刻的范本。



“雍正敕命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6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钦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镌‘雍正敕命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宝四周浅浮雕夔龙纹饰,上部海水行龙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细。


“雍正宸翰”玺,清雍正,寿山石质,云龙纽,汉文篆书。面6.2cm见方,通高7cm,纽高4.5cm。

此宝纽雕云如流水,行龙出没云端,飘逸生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1736)“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奉旨……苍龙教子钮图书镌‘雍正宸翰’。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镌‘雍正宸翰’四字,配做一锦匣,怡亲王呈进。”此宝经常与“朝乾夕惕”或“亲贤爱民”相配,钤于雍正帝御笔书画之上,印迹至今多有留存。



“雍正御笔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瓦纽,汉文篆书。面13.2cm见方,通高15cm,纽高6.5cm。

此宝体量硕大,瓦纽上雕出没于云间的九条夔龙,形态各异,宝周边浅浮雕博古夔龙纹饰,古朴典雅,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清早期寿山石雕作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36)“正月十七日,懋勤殿首领太监苏培盛交出寿山石夔龙钮宝一方,上书朱字‘雍正御笔之宝’。奉旨:篆样呈览过再镌刻。钦此。于正月十九日翰林张照篆样一张、技艺人滕继祖篆样一张、南匠袁景邵篆样一张、刻字人张魁篆样一张,怡亲王呈览。奉旨:张照篆样文范,但笔划微细,照袁景邵篆书的笔画另篆。再,滕继祖篆样上‘之’字篆法好些,问张照‘之’字篆法有何讲究。钦此。于正月廿二日翰林张照篆样二张、技艺人滕继祖篆样三张、南匠袁景邵篆样三张、刻字人张魁篆样三张,怡亲王呈览。奉旨:准张照古篆‘雍正御笔之宝’,将‘之’字下横取平,选吉时照样镌刻。钦此。于正月廿九日刻得。怡亲王呈进讫。奉旨:将此宝好生收着。钦此。”可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正月,是雍正继位后首批制作的宝玺中最早完成的。宝文由清代著名书法家翰林张照撰写,并按照雍正帝的意见进行了局部修改。为雍正宝玺中的重器。



“敬天尊祖”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鼍龙纽方形玺,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5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奉旨:镌‘敬天尊祖’。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镌‘敬天尊祖’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据此,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乾隆皇帝上雍正尊谥册文曰:“钦惟皇考大行皇帝道协清宁,功隆位育,敬天而虔昭事,孚精意于郊坛;法祖而笃显承,致孝忱于庙佑。”比照雍正帝一生之言行,则知此评之不谬。雍正帝曾言:“自古帝王统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为首务。”何谓敬天,则曰:“人君出治,仰承天命,俯临百官,必也上之明于天戒,而省愆修德,而选才任能,以收赞襄之益,故曰厥后惟明明也。苟不能明于天戒,是不知敬天,固无足论矣。”所谓法祖,则为“祗遵成宪”、“一切遵循成法”,具体而言,则是“用人行政,事事效法皇考,凡朕所行政务,皆皇考已行之旧章。所颁谕者,皆皇考所颁之宝训。初未尝少有所增损更张也”。敬天尊祖是雍正继位初期十分重要的执政思想,并一直贯穿于其整个执政过程之中。此宝正是这一思想的真实反映。

此宝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宝玺之一,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画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呈进。”其宝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写,完成后曾在康熙帝景陵内雍正御笔的明楼、隆恩门、隆恩殿匾额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钤用,开创了帝后陵寝碑匾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盖“尊亲之宝”之制,以后各帝陵均效仿之,成为定制。故后来诸帝于继位之初都刻制“××尊亲之宝”,以备钤用。



“为君难”雕螭长方石印,清雍正,寿山石质。印面最宽5cm,长8.5cm;印体宽5.2cm,长8.6cm,通高4.5cm,纽高0.2cm。

印为长方形,印文椭圆形,镌阳文“为君难”汉文篆字,双螭纽。

这方“为君难”石印是雍正皇帝的宝玺,最能反映他在位期间的心态。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二十二日,怡亲王允祥向宫中造办处交来雍正帝手书“为君难”匾字一张,御书“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联一副。此匾联道出了雍正帝的心声,也是他行动的信条。至今,在紫禁城养心殿的西暖阁北墙上还挂有雍正帝手书的这副对联,只是原来的“为君难”匾后来被换成“勤政亲贤”匾了。雍正之所以发“为君难”之感叹,与他的经历及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帝不仅把“为君难”制成匾额,还命人刻了多方“为君难”印章,钤于御书及古书画上,用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作为皇帝的职责。



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清乾隆,高9.6cm,方12.9cm。清宫旧藏。

碧玉,印四周有乾隆帝御制“十全之宝说”。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清乾隆,白玉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4cm见方,高6.1cm,纽高3.7cm。

该玺置于紫檀木宝匣内,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部分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八玺之一,刻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石渠宝笈》续编编纂期间。《石渠宝笈》续编“凡例”规定,凡收入《石渠宝笈》续编的古今臣工书画,除照例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各玺外,其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宁寿宫五处的书画作品,还要分别加盖五处的鉴藏宝。因此,凡宁寿宫所藏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者,都加盖此方“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三希堂”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cm,长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西次间,是清宫著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乾隆初年为内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别在养心殿西暖阁专辟一小室珍藏这三件法帖,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重华宫”玺,清乾隆,青金石质,蹲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cm,长3.4cm,通高5.8cm,纽高2.6cm。

重华宫原是明代乾西五所之中的第二所,乾隆帝为皇子时的居所,其十七岁成婚以后就一直居住于此,故继位后将其升格为宫,名重华宫。乾隆帝非常看重这处“勤圣学而谈王道”的龙兴之地,认为这里是他“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故每年除夕、元旦,无不于此少坐,新正与诸臣茶宴联句,成为例典。该宫是乾隆帝极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养心殿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6cm。附系黄色绶带。

宝四周浅刻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绶带上系黄签,两面写有不同的文字,分别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禄交养心殿宝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认看,廿一日”,为同治时期整理宝玺时所留。养心殿位于后三宫西面,西六宫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帝崩逝后,雍正帝在养心殿为其守孝,礼成后再未迁回乾清宫,而是以养心殿为皇帝寝宫,从此直到宣统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使这里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和寝兴之所。其东暖阁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同样是在这里,宣统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乾清宫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6cm见方,通高8.5cm,纽高4.4cm。附系黄色绶带。

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代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内部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皇帝可以随意居住。明朝震撼宫廷的宫女绳勒嘉靖帝的“壬寅宫变”以及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均发生在这里。清代顺治帝、康熙帝仍住于此,自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这里便成为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引见官员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之地。殿中“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帝御笔,雍正帝定秘密建储制,建储匣即高置于此匾之后。



“文渊阁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面12.7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9cm。附系黄色绶带。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著名的宫廷藏书处。清代《四库全书》正本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百科全书就藏在这里。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乾隆帝谕:自四月四日始,每册用御宝二。前曰“文渊阁宝”,后曰“乾隆御览之宝”。说明此宝是专门钤盖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的宝玺。




“三希堂精鉴玺”组玺,清乾隆,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2cm,长4cm,通高1.9cm,纽高1cm;“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1.5cm,纽高0.8cm。

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

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因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得名。从艺术鉴赏角度看,“三希堂”便成为著名艺术品的典藏地而闻名于世,与之相对应的“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便当然成为鉴定性标志。二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如《石渠宝笈》初编,凡书画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四处,俱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又“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二玺,册、卷、轴皆同。上等者则盖以“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而《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续编入选者,则钤用“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而这两方玺在钤盖时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且“三希堂精鉴玺”在上,“宜子孙”玺在下。


“归政仍训政”玺,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cm见方,通高5.6cm,纽高2.7cm。附系黄色绶带。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传位皇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的同时,又颁布谕旨:“朕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此后,训政便作为乾隆帝的合法权力和施政方式,时时出现于其言谈话语中,并在他归政后切实执行。“侥幸已躬最无射,频繁眷佑愧难承。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今又届元夕,风月清佳,余揣精神纯固,训政如常,实为高年盛事。”“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而训政敕几,仍未敢一日稍懈。”“归政仍训政”作为乾隆帝太上皇时期权力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延续到乾隆帝去世为止。他以此约束嘉庆帝,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转。在乾隆晚期诸玺中此玺尤为重要。



“太上皇帝之宝”,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1cm见方,通高8.5cm,纽高3.5cm。

“太上皇”之称谓出现甚早,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便尊其父为太上皇,以示崇敬。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历史上为太上皇者因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而境遇各异,但多数是受形势所迫勉强让位。通观中国历史,名副其实既有尊位又有权势的太上皇,恐怕非清代乾隆帝莫属。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八十五岁的乾隆帝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顒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第二年新正,乾隆帝亲自举行授受大典,并下诏:“……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这样,乾隆帝结束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代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帝。

就在宣布传位顒琰之同时,乾隆帝也为即将到来的太上皇生活进行积极准备。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又传下谕旨:“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册,用彰熙朝盛瑞。”此后,在乾隆帝授意下,内府工匠用不同材质制作了多方“太上皇帝之宝”。

此宝四周阴刻乾隆帝御制《自题太上皇宝》诗。乾隆帝对此玺十分看重,成为太上皇帝身份的证物,是乾隆帝最为重要的宝玺之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十全老人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8cm见方,通高15.3cm,纽高5.4cm。

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十全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两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但到后来乾隆帝命刻此“十全老人之宝”时,却赋予了“十全”更多的内容。他在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中讲到宝玺的制作及其原由:“十全记既成,因选和田玉镌‘十全老人之宝’并为说曰:十全本以纪武功,而‘十全老人之宝’则不啻此也。何言之?武功不过为君之一事,幸赖天佑,劼劬蕆局,未加一赋而赋乃蠲四;弗劳一民而民收无万。祗或免穷黩之讥耳。若夫老人之十全,则尚未全也。盖人君之职,岂止武功一事哉?朱子曰: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一日不敢立乎其位。官者何?职之谓也。君子职不能尽言,况敢云尽其职乎?未尽其职,则‘十全老人之宝’,不亦涉自欺与夸而增惭愧乎?然老人之十全,实更有奢望,不敢必以敬持天佑者。十全之武功,诚叨天佑矣。则十全之尽君职,或亦可以希天佑乎?夫适百里者半九十里,予今三年归政之全人,不啻半九十,而且如三十年之久矣。是以逮七十而系‘犹日孜孜’以为箴,至八十而系‘自强不息’以为勉,则此可必可不必。三年中敢不益励宵衣旰食之勤,益切敬天爱民之念,虔俟昊贶,或允臻十全之境,祖三年诚如三十年之远。幸何如之,企何如之,惕何如之。”可知乾隆帝制此宝,不仅是要显扬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时时勉励自己尽君之全职,以实现其“千古全人”之夙愿。可以这样说,此玺既是乾隆帝的纪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敬天勤民”玺,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6cm。附系黄色绶带。

玺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按: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宝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宝,一直存放于乾清宫中,质地虽不贵重,但却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实物。鉴于此,雍正帝继位后,便把一方原来刻有“万几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龙纽宝上的印文磨去,将“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宫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宝妥善保存。乾隆帝继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这方宝玺单独存放于乾清宫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刻在宝的四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毁。于是乾隆帝又命重新制作一方,不仅印文一样,同时也将《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原样复制,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宝。关于一再复制“敬天勤民”宝的原由,乾隆帝曾有过解释:“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可以说,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镌康熙帝“敬天勤民”玺,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宝贵思想。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为政之本。宝玺本身的一再复制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八徵耄念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11cm,纽高5。4cm。附系黄色绶带。



“古稀天子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9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5.2cm。




“乾隆御笔”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

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乾隆宸翰”玺,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4cm见方,通高15.2cm。

此玺用昌化鸡血石刻治,印石鸡血虽然不多,只丝丝缕缕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近似于牛角冻。尤其是雕刻者依据材质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构思,精心布局,使之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如篷的荷叶密密而布,点点红蕊或含苞,或怒放;荷丛中双鹤漫步,悠闲自得;鸳鸯比肩而游,鱼儿嬉于水底。荷叶间有蜻蜓、蜘蛛、青蛙、小蟹、鹭鸶等鸟虫,生机勃勃,使人自然联想起南国水乡的迷人景色。整个作品设计新颖独特,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人喻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乾隆帝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者之一。

该印本为文人印章。印体四周山石间有时人题记多处,书法灵动,词句隽永,极富韵致。其中前面石上作者题款云:“莲塘三十里,四面起清风。鸳鸯飞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夏日过西湖,见莲花烂漫,摹之于石,以博大雅一哂云尔。”可知此印制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取材于西湖景色。通过题记,不难想象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并经常和朋友同好一起品评的情状。

这件当初抒写文人雅兴的案头清供,是什么时间、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宫中收藏的,今天已无从了解。乾隆帝将其刻成御用玺印后,同样爱不释手,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风雅皇帝的文人情调。



“乾隆御赏”竹根印,清乾隆,长2.1cm,宽2.1cm,高1.7cm。


“毓庆宫”玺,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cm,长4.6cm,通高7cm,纽高3.2cm。

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嘉庆六年(1801)分别添建、扩建,光绪年间曾加以修缮。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十二岁到十七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五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后迁往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嘉庆帝亲政后,规定此宫不再让皇子居住,关于此,嘉庆帝在《毓庆宫记》中写道:“予之不令诸皇子居此宫者,亦敬法皇考,慎简元良,维持久远,非敢别有创造为几暇游观之地。敬申此义,书于宫庭,观斯记者,亦可知予承先垂后之深意矣。”但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



“继德堂宝”,清嘉庆,青玉质,双螭纽,汉文篆书。面圆形,径6.8cm,通高5.5cm,纽高2.1cm。宝用檀香木八方匣盛装。

继德堂实际上是乾隆帝为将来的继位者准备的居所,最早是在热河避暑山庄内。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他归政后仍要继续训政,在避暑山庄的居所一如其旧,不做变更。故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开始为嗣皇帝另建新居,并命名为“继德堂”。乾隆帝对自己这样做的解释是:“此间烟波致爽,昔年皇祖所常居。予数十年燕适於此,山庄内无更似此宽敞之处。归政已近,自当豫为构造嗣皇帝之居。前年已命所司于松鹤斋后隙地,一如烟波致爽之制。今岁来此,工已落成,因名其堂曰‘继徳’。盖以京师大内而论,正殿宫闱自应为嗣皇帝临御之所,而予则早葺宁寿宫,以为娱老之地矣。若山庄只为避暑而来,并非正朝,又当别论。”当乾隆帝宣布传位于颙琰后,此处便被赐给颙琰居住。与此同时,在皇宫之内,乾隆帝亦沿此成例,将毓庆宫作为嗣皇帝居所,并将其后殿也命名为“继德堂”,亲书匾额悬于此处。继位后的嘉庆帝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乾隆帝去世。正因为如此,“继德堂”在嘉庆帝继位早期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嘉庆帝极少到避暑山庄,此玺当是存放于宫中继德堂的御用之物。



“嘉庆御览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雕山水小景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长4.3cm,宽3.1cm,通高8.5cm。

该宝钤用于嘉庆帝御览鉴赏过的古今书画作品之上,主要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凡三编所录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玺。其中的“嘉庆御览之宝”就是这方。



“嘉庆御笔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夔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6cm见方,通高8.5cm,纽高4.1cm。

此宝周边满刻浅浮雕夔龙及博古纹饰,上部雕夔龙出没于云间,体态生动,其质地与四边纹饰、纽雕等都与康熙朝晚期的寿山石印章风格一致,说明此玺是嘉庆时利用宫中收藏的旧宝改刻的。这也是帝后宝玺制作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嘉庆宸翰”玺,清嘉庆,寿山石质,通体浅浮雕松石小景。汉文篆书。面3.3cm见方,通高7.5cm。

此宝质地一般,有微细裂痕,颜色深浅不一,但治印者因形就势,用浅浮雕技法雕出苍松、山石、亭榭,布局恰到好处,巧妙地掩盖了石材本身的瑕疵,堪称妙品。此宝在嘉庆帝御笔上钤用较多。



“传心基命”玺,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7.3cm,纽高3.1cm。

“传心”,指继承古代贤王圣哲之心法,宫中一处名为传心殿的宫殿内所祭祀的对象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为证。“基命”,语出《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颂扬周成王为继续光大文武之业而竭尽心力,后多用于颂扬帝王之德。嘉庆帝以此为文刻玺,自有其深意。

此玺与“嘉庆御笔”、“毓庆宫”相配成一组,并刻制了多套,是嘉庆宝玺中同一玺文复刻较多者,原存嘉庆帝做皇太子和继位初期所居住的毓庆宫内。通过与之相配的其他二玺,可以略窥嘉庆帝毓庆宫时期生活之一斑。在这里,他一方面要进行一些艺事活动,怡情翰墨,故有“嘉庆御笔”之玺;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治国方略,故有“传心基命”之玺。嘉庆帝自己也说:“传心基命,帝心之宥密可见。”其所传所基者何心何命?当然是圣人之心、乾隆之命。此时的嘉庆帝对乾隆帝的成命奉之若天,同时亦图有所振作,此正与周成王以自身的努力使文王、武王开创的基业得以发扬传承的事例相若。可以说,这方宝玺基本反映了嘉庆帝毓庆宫受教阶段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保泰持盈”玺,清嘉庆,青玉质,瑞兽纽葫芦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cm,长4.1cm,通高3.1cm,纽高1.9cm。

“保泰持盈”,意即当人处盈泰之时,更要常怀敬慎之心,以使圆满状态得以保持,即以谦慎之心处盈泰之时。

清代皇帝中最早系统提出“保泰持盈”思想的是乾隆帝。乾隆中叶,统一新疆战事胜利之后,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乾隆帝的施政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持盈保泰”屡屡出现在其御制诗文中,并不断得到阐发。“重熙累洽诚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时”;“惟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持盈保泰”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治国方略。

嘉庆帝继位后,仍然以此为施政要略,多次申明,并时时以“艰哉时保泰,凛若慎持盈”自勉。道光帝在追述其父功绩时,也把所谓“九有归怀”的局面归因于嘉庆帝的“承累洽重熙之治,著持盈保泰之规”,说明嘉庆帝对“持盈保泰”的方略同样是非常重视的,此方宝玺可以说是一个例证。

提倡“持盈保泰”,以防止皇帝个人因盈泰而骄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将其作为治国方略,则会使统治集团逐步丧失进取精神,为维持现状而“护守成宪”,各种危机就会接踵而至。乾隆朝晚期以后的社会就是如此。



“嘉庆尊亲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cm长,9.3cm宽,通高17.8cm。

“尊亲之宝”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后制作,为上尊谥或徽号而用。此方“嘉庆尊亲之宝”在嘉庆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经使用,是嘉庆帝宝玺中制作较早的一方。

宝周身雕山石树木和出没于其间的螭龙,并有代表“天保九如”的图案穿插其间,顶端有总括所雕形象含义的“瑞叶九如,万寿无疆”的题记。其雕刻细腻传神,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宝身正面下部有“含章发采,镂形九如,义标雅什,珍俪璠璵。旃蒙大渊献月在执徐”的题款及“清宫”、“鉴赏”印记。据《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是为岁阳;“在亥曰大渊献”,是为岁名。“旃蒙大渊献”即乙亥年。从题款和印记可知,此宝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内府御用工匠完成,以为祝寿之用,至嘉庆初年又刻上现在的印文,因此此宝表现了乾隆年间宫廷寿山石雕刻水平。


“珠林三编”玺,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cm见方,通高5cm,纽高2.2cm。

“珠林三编”是《秘殿珠林》三编的简称。《秘殿珠林》是内府收藏释道题材书画的著录书目。乾隆九年(1744)和五十八年(1793)分别有初编和续编。嘉庆年间,又收集前编、续编所未载入的顺、康、雍、乾四朝宸翰千余件,嘉庆帝御笔书画、臣工所进及旧编缺略者又千余件,编辑而成《秘殿珠林》三编,成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凡例”所定诸玺使用情况为“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笔则用‘珠林三编’……‘秘殿珠林所藏’……凡二玺。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凡五玺,又加‘珠林三编’,以示别于续编。”此同样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标志性宝玺。


“宝笈三编”玺,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cm见方,通高5cm,纽高2.3cm。

“宝笈三编”即《石渠宝笈》三编的简称。此玺是《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内府收藏书画作品必钤宝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规定:“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书则用‘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秘殿珠林所藏’或曰‘石渠宝笈所藏’凡二玺。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或曰‘秘殿珠林’、或曰‘石渠宝笈’,凡五玺。又加‘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一玺,以示别于续编。”此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标志性宝玺。



“嘉庆鉴赏”玉章,清嘉庆,通高4.2cm。



“道光御览之宝”印,清道光,通高9cm,纽高4.4cm,印文11.4cm见方



“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3cm见方,通高16.7cm,纽高7.3cm。附系黄色绶带。

慈禧晚年,怡情翰墨,尤喜书“龙”、“福”、“寿”等大字用于赏赐,亦喜书巨匾,悬于宫殿之中。虽多为代笔,然仍钤其巨玺。故慈禧太后晚年制作了许多大型宝玺,如“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慈禧太后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玺、“数点梅花天地心”玺等。由于这些宝玺体量巨大,玉石等材质找寻不易,也不好钤用,故都是用较轻的檀香木制作。这方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即其巨玺之一,钤用于其御书大字或匾额之上,为迄今所见最大的帝后宝玺。



“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晚期,铜质,青金石柱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5cm见方,通高11cm,纽高10.7cm。

慈禧太后是清代后妃留有墨迹最多的一位。此宝常钤用于其御笔书画之上。慈禧太后御笔多为代笔,翰墨、匾联代笔者有潘祖荫、张仁黼等,绘画代笔者为缪嘉蕙及屈兆麟等。


“慈禧太后御览之宝”,清晚期,寿山石质,随形雕龙凤瑞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4cm见方,通高12cm,纽高9.9cm。

此玺为慈禧太后的闲章。值得注意的是,其印体雕刻极为精微细腻,尤其是凤鸟占满印的顶端,似乎将其下的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这与当时慈禧太后的权势相呼应。



“贵妃之宝”,清晚期,银镀金质,蹲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1cm见方,通高9.8cm,纽高5.9cm,附系黄色绶带。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贵妃之宝”四字。贵妃之宝是册立贵妃时颁发的用以证明贵妃身份地位的信物,为宫廷重要的典章文物。关于贵妃金宝,《清史稿》记载:“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著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贵妃金宝,与皇贵妃同。”此方贵妃之宝除材质外,均与上述规制相符,为晚清时期制作的。



“所乐自在山水间”玺,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cm见方,通高9cm,纽高4.5cm。

此玺为晚清敬懿皇贵妃的闲章,与“敬懿皇贵妃之宝”、“静者之怀和若春”玺共为一组,储于一木匣中。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初以嫔侍奉同治帝,同治十三年(1874)由瑜嫔晋封为瑜妃,光绪二十年(1894)又晋封为瑜贵妃,宣统继位后晋封为皇考瑜皇贵妃,1913年被末帝溥仪尊封为皇考敬懿皇贵妃,是小朝廷时期著名的四大太妃之一。她天资聪颖,能画山水,墨笔作兰、自题小诗,常署“懒梦山人”之款,《清宫词》中有专门咏她的诗篇:“懒梦山人冰雪姿,婕妤宠幸冠当时。焚香绣佛应多暇,自绘林峦缀小诗。”才学在晚清后妃中首屈一指。其一生共刻制过七八十方印章,数量之多仅次于慈禧太后。



“大雅斋”组玺,共四方,分别为“大雅斋”玺、“天地一家春”玺、“澂心正性”玺、“乐寿堂”玺,共贮于一木匣之中。四玺皆檀香木质,荷花纽方形玺,汉文篆书。其大小相同,皆面宽1.2cm,长3.1cm,通高3.7cm,纽高1.6cm。

这是一组慈禧太后通用的闲章。其中“大雅斋”、“天地一家春”、“乐寿堂”均为宫殿玺。大雅斋在宫中和圆明园均有,此玺所指当为宫中养心殿后殿的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经常光顾挥毫染翰之处,清人宫词中的“大雅斋中写折枝”即指此事。天地一家春在圆明园,位于九州清晏东路,为妃嫔寝宫。慈禧太后当年也住在这里,并受到咸丰帝的宠幸。对此发迹之地她一直念念不忘,故制作多方“天地一家春”玺。乐寿堂亦有多处,此玺所指盖为宫中宁寿宫中的乐寿堂,慈禧太后曾居住于此。关于乐寿堂,乾隆帝在其《题乐寿堂诗》注中曾讲道:“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以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晚清时这里是慈禧太后的重要活动场所。

“澂心正性”为成语玺,“澂心”即澄心,指人思想纯洁、清静,出自《淮南子•傣族训》:“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始终,可谓知略矣。”澂心正性意为澄清思想,理顺情志,表明思想纯正与情志端正同样重要,只有加强品德修养,才能通达治国方略。清代在宫中长春宫前门和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东间都悬挂有“澂心正性”匾额。慈禧太后以此为文,刻制了多方宝玺,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亦表明了同样的意思。



“大清皇帝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5.6cm见方,通高9.8cm,纽高4.9cm。附系黄色绶带。黑漆木匣承之。

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新政与立宪成为国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国家机构围绕着君主立宪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转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此方“大清皇帝之宝”便制作于这一时期,似应钤用于新政或立宪后向中外颁发的文书上,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钤用的文件。而此宝本身也无使用痕迹,刻宝时所着墨迹如初,抑或是预先制作,还没有来得及使用,预备立宪便宣告破产,故而被束之高阁。



“同道堂、御赏”玺,清咸丰,二方一组,共装于一黑漆盒内。其中“同道堂”玺,青田石质,光素,篆书。面2cm见方,通高8cm。“御赏”玺,田黄石质,光素,篆书。面宽1cm,长2cm,通高5cm。

两玺原是咸丰帝奕詝所用的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太后控制,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咸丰鉴赏”玺,清咸丰,寿山石质,卧狮纽圆形玺,汉文篆书。面径3.8cm,通高3.1cm,纽高1.5cm。

此种圆形“××鉴赏”玺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历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钤盖于内府收藏书画。咸丰帝此玺的印纽雕工为清早期寿山石印纽的风格,应是利用旧玺改刻的。




“咸丰御览之宝”,清咸丰,寿山石质,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9.3cm,长9cm,通高13cm。

此玺三面都有题款,分别为:“惟清”、“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为题款者的名号,可知此玺原非宫中之物,被宫廷收藏后才被改刻为咸丰帝御用宝玺。


“克敬居”玺,清咸丰,田黄石质,瑞兽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cm,长4cm,通高4.8cm,纽高2.8cm。

“克敬居”位于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后院正殿的同道堂内,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帝在同道堂为道光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居住于此,故这里与咸丰帝有关的遗存较多。其中咸丰帝御笔楠木填石青满汉文“克敬居”匾就悬挂在这里。“克敬”语出《尚书•太甲中》:“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即天于人无亲疏,惟敬能亲。居名“克敬”,并刻此玺,反映出咸丰帝克敬于天的思想。



“咸丰之宝”,清咸丰,墨晶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2cm见方,通高12.3cm,纽高5.7cm。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清同治,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7cm。附系黄色绶带。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为同治帝给慈安皇太后上徽号时所制作的徽号宝。慈安端裕皇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咸丰帝为皇子时即侍奉于潜邸。咸丰二年(1852),被封为贞嫔,不久晋封为贞贵妃,后又立为皇后。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曾在同光年间与慈禧太后一起两度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崩逝。其徽号在同光年间累有叠加,同治帝继位时尊称皇太后,加徽号“慈安”,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大婚时又加徽号“端裕”。此宝就是同治帝大婚加“端裕”徽号时为其制作的。



“同治尊亲之宝”,清同治,水晶质,连环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8cm见方,通高5.2cm,纽高2cm。

同治帝宝玺。此宝用一块水晶雕制,尤其是桥纽及连环,雕刻难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难得。此宝曾钤于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乐图》以及咸丰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珍妃之印”,清光绪,金质,龟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1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8cm。

此印印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后妃中被封为珍妃者,除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外,还有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其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晋封为珍妃。从此印的纽式、印文风格分析,当是光绪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后妃册封制度的重要典章文物。



青玉交龙纽“宣统御览之宝”,清末,通高9.4cm,纽高5.1,印面12.9×12.9cm。清宫旧藏。

此印为青玉质,交龙纽,“宣统御览之宝”阳文镌刻。

《宣统宝谱》录“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印文大小尺寸不等。这是其中较大的一方,曾钤于溥仪御览过的字画上。



“珣皇贵妃之宝”,清宣统,金质,蹲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12.8cm,纽高4.1cm。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珣皇贵妃之宝”六字,为晚清册封宝印。珣皇贵妃,同治帝妃,大学士赛尚阿之女,最初封为珣嫔,后晋妃。光绪二十一年(1895)晋封为珣贵妃。宣统继位后尊封为皇考珣皇贵妃。1913年加封为皇考庄和皇贵妃。1921年去世。此宝即是宣统初年尊封其为珣皇贵妃时所制作的。

“无逸斋精鉴玺”,清宣统,象牙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cm,长4.9cm,通高5.9cm。

无逸斋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东院,清代末帝溥仪在宫中居住时可能用于存放书画等艺术品,故有“无逸斋精鉴玺”之制作。宣统“无逸斋精鉴玺”共有两方,小朝廷时期,曾对收藏于宫内的古代书画进行过清点,钤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玺。此玺即是其中之一,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