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其实还有这个意思

写在前面:去年大概是同样的时间,来上海跑了一场《经济学人》读写马拉松。这一次带着升级版的课程又来到上海,触景生情,发一篇之前的短文。
作为一名语言控,一说到上海,我先想到了Shanghai这个词。
英文中的地名往往有引申含义。例如“滑铁卢”(Waterloo)常用来表示“惨败、致命的打击”;“敦刻尔克”(Dunkirk)表示“撤退”;伊斯兰教圣城“麦加”(Mecca)常用来表示“众人向往的地方”(希望我这个公号会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的Mecca!)
而“Shanghai”,除了是地名,在英语中它还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拐卖、强迫某人做某事”。
卓别林先生和米老鼠都被shanghai过:


《爱乐之城》中的高斯林也被shanghai过:

为啥呢?据说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许多美国商船来上海做生意,离开前常会拐骗一些中国人上船当水手,然后等会到美国后又把他们卖掉。这种行为逐渐地就被称为shanghai,常译为“拐骗”。

《经济学人》曾在语言专栏Johnson中讨论过英文中的中文词汇,其中提到shanghai和kowtow,gungho一样早已被西方人士熟知:
不过我曾和几位刚毕业的美国朋友聊过这个问题,他们表示并不知道shanghai的这个用法。我们在使用一些词汇时一定要注意场景,切勿自嗨。另外也要有“多一手准备”的意识,如果对方不知道这个词的话我们也要能够用平实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

线下面基